
肝癌—控酒護肝是關鍵
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可發生於任何年齡,以40~59歲為多。
肝癌具有起病隱匿、潛伏期長、進展快、侵襲性強、易轉移等特點。一般早期症狀不明顯,甚至患病後較長時間毫無感覺。
引發肝癌的原因很多,患有B肝或C肝或病毒攜帶者,是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發生的重要原因。此外,肝癌與吃喝關係密切,比如大量飲酒、喝受污染的水、吃黴變食品等,都可能會誘發肝癌。
美國著名的腫瘤營養學家坎貝爾教授指出,肝癌的高發與吃喝不當息息相關;肝癌的預防和治療同樣與吃喝有關。
肝癌早知道
早期症狀
- 肝區疼痛,多是肋部或劍突下
- 上腹部有包塊
- 不明原因腹瀉、腹痛
- 不明原因發熱
- 牙齲出血、皮下瘀斑等
高危險群
- B 肝、C 肝及肝硬化患者,慢性肝炎患者,且病史5 年以上人群
- 長期酗酒的人
- 經常食用含黃麴黴毒素食品者
- 有肝癌家族遺傳史者
控制飲酒量
適當飲酒有益健康,可以鬆弛血管,改善血液循環,增進食慾,有利於睡眠。如果長期大量飲酒則對身體有害。防癌專家提醒,酒精是肝癌的罪魁禍首,酗酒的人患肝癌的危險性會遠高於不喝酒的人。
長期喝酒是損害肝臟的第一殺手。因為酒精進入人體後,主要在肝臟進行分解代謝。如果每天大量飲酒,肝臟負擔過重,有一部分毒物就無法排泄出去而留在肝臟內,可能會患上酒精肝。
此外,酒精對肝細胞的毒性,還會使肝細胞對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發生障礙,引起肝內脂肪沉積而造成脂肪肝。飲酒越多,脂肪肝就越嚴重,還可誘發肝纖維化,進而引起肝硬化,誘發肝癌。
因此,日常生活中,我們一定要控制飲酒量,尤其是肝功能異常的人應禁酒。
建議飲酒量
根據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建議,以酒精量計算,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一天的最大飲酒量分別不超過25克和15克。
怎麼喝酒不傷肝
日常生活中,有時飲酒是難免的。我們應盡可能飲用低度酒,並適量飲酒,以避免對肝臟造成損害。
- 飲酒須慢飲:飲酒時一定要盡量放慢速度,給肝臟充足的時間來分解酒精。
- 把握飲酒時間:下午兩點以後,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濃度相對較高,飲用等量的酒,較上午更容易被身體分解,然後排出體外。
- 選擇最佳佐菜:飲酒時,選擇理想的佐菜可減少酒精的危害。最佳佐菜是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,如新鮮蔬菜、魚、瘦肉、蛋類等。
- 不要空腹飲酒:飲酒前要吃些東西,比如湯和水果。當酒精進入人體後,湯或水果的營養成分能起到分解酒精的作用。
- 心情不好不飲酒:過分憂愁或生氣時不宜飲酒。因為人在發怒時容易傷肝,若再飲酒,似火上澆油。
- 酒後吃點麵食:酒後應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麵食,如饅頭或麵條。這些食物可轉化成葡萄糖,有利於人體供血並增加體能,還可以中和胃酸。
★防癌專家提醒:患有高血脂、胰腺炎、肝臟疾病的人最好不飲酒;尿酸過高的人不宜大量喝啤酒。
不要過量食用生薑
俗話說「冬吃蘿蔔夏吃薑,不勞醫生開藥方。」「早吃三片薑,勝過人參湯。」這都說明生薑對人體的保健功效。的確,生薑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,多種維生素,以及鈣、磷、鐵等礦物質,還含有芳香醇、薑烯、薑辣素等多種成分,有驅寒暖身、抗病菌、抗過敏等功效。不過,防癌專家提醒,不能因為生薑的好處多就過量食用。
致癌成分—黃樟素
生薑中含有一種不利於健康的成分—黃樟素,如果長期過量食用可能會引起中毒,還會增加患肝癌的風險。
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(FDA)的研究顯示,黃樟素可引起肝癌。實驗表明,在小鼠的飼料中添加0.04%~1%的黃樟素150天到2年,可誘導小鼠產生肝癌。研究人員發現,黃樟素經過代謝會轉化為活性致癌物。因此,日常飲食中要注意生薑的食用量,不要當菜吃、天天吃。如果只是作為調味品偶爾食用,是十分安全的。
不要吃腐爛的薑
民間有「爛薑不爛味」的說法,其實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。腐爛的生薑會產生毒素,黃樟素含量會大大增加,食用後可使人體肝臟細胞變性,影響肝臟代謝功能,嚴重時會導致肝癌的發生。因此,平時一定不要吃腐爛的薑,並要學會選購。
選購生薑四步驟
- 看顏色:正常的薑表面較乾,一般呈土褐色,顏色發暗,而硫黃燻烤過的薑較水嫩,呈淺黃色,所以太漂亮的薑不宜購買。
- 摸手感:優質生薑肉質堅挺,用手捏不酥軟,而硫黃燻烤過的薑用手搓一下,薑皮很容易剝落。
- 聞氣味:選購薑時,用鼻子聞一下,如果有淡淡的硫黃味或其他異味,則不要購買。
- 嘗味道:掰開後品嚐一下薑的味道,如果薑味不濃或味道有改變,則要謹慎購買。
發黴變質食物,容易導致肝癌
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會遇到一些食品有黴味並伴有黃色、青色的細毛等情況,這是食品黴變的特徵。黴變的食品不僅營養價值降低,有的還會帶有致癌的毒素。
黃麴黴毒素是致癌元兇
黴變的食物會產生一種叫黃麴黴的真菌,它產生的毒素被稱為黃麴黴毒素。黃麴黴毒素的毒性很強,是砒霜毒性的68倍,是氰化鉀毒性的100倍。一般真菌在高溫下可被破壞,但黃麴黴毒素需加溫到260℃才會被破壞。
黃麴黴毒素主要損害人及動物的肝臟組織,表現為肝細胞核腫脹、脂肪變性、出血、壞死等。人體一旦食入黃麴黴毒素,即使含量不高,細胞的免疫反應也會受到抑制,並可能導致肝細胞病變,甚至誘發肝癌。
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指出,黃麴黴毒素是人類致癌物,主要是肝臟致癌物。有科學家用含有這種毒素的飼料餵養大鼠、鴨、鱒魚、猴等動物,使動物患了肝癌。毒素劑量越大,肝癌發生率越高。
避免攝入黃麴黴毒素
- 平時盡量選用新鮮食材,避免食用醃製品、乾貨等。
- 不要購買和食用已發黃、黴變,以及氣味、顏色不正常的五穀雜糧。
- 不宜一次性購買太多易發黴變質的食品,並且要採取正確的保存措施。
- 若食品已有部分發黴,因菌絲已深入整個食材,剩餘部分也不可再食用。
黃麴黴毒素的藏身處
- 發苦的堅果
瓜子、杏仁、開心果等黴變後會發苦,並產生黃麴黴毒素。 - 發黴的糧食
玉米、花生一旦黴變,黃麴黴毒素含量就很高;此外,還有大米、小麥、豆類、高粱等。 - 小作坊榨的油
小作坊的生產工藝大多簡單,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,除去有害物質。 - 用久的筷子
用久的木筷或竹筷洗後沒乾,很容易滋生黃麴黴毒素。
本文摘自《每天清除癌細胞》/王海玲(中國高級營養師)/高寶